什么是徽派樸學
樸學又稱考據學,針對理學的空疏而言。樸學主張學問重史實依據,解經由文字人手,以音韻通訓詁,以訓詁通義理。
徽州學者歷來注重考證,宋代休寧程大昌著《禹貢論》、《考古編》,引證各家成說,辨析疑難訛誤,給后人以很大啟發(fā)。明末清初,歙人黃生由訓詁入手治學,撰《字詁》,鉆研文字聲義之奧,又撰《義府》,詳細考論經、史、子、集,辯證精核,開徽派樸學先河。比黃生稍晚的歙人姚際恒,著《古今偽書考》,被梁啟超稱為“疑古的急先鋒”,不但為清代學者的辯偽工作開啟了先河,而且對近代“疑古派史學”的產生,有著重大影響。比姚際恒又晚一些的婺源學者江永,一生潛心著述與教學,學識淵博,注重實學,注疏《十三經》,精思博考,提出很多創(chuàng)造性見解,海內學者咸為嘆服,主要著作有《古韻標準》、《禮經綱目》、《深衣考誤》。江永的學生程瑤田、戴震、金榜都是徽派樸學的佼佼者。與江永同時同縣的學者汪紱,專意以考據治經,涉獵極廣,凡樂律、天文、地理、醫(yī)卜、術數無不精通,著有《參讀禮志疑》、《易經詮義》、《春秋集傳》等。
黃生、姚際恒、江永、汪紱均為徽派樸學的早期學者,但他們治經不廢宋儒。至戴震開始,摒棄宋儒的空疏缺陷,以漢學為研究的門徑,每字必求其義,一字之義,必本六書。通貫群經后方才下結論。戴震集樸學之大成,他學識淵博,天文、歷算、歷史、地理、訓詁都非常精通。他以《廣韻》為底本,創(chuàng)立古韻九類二十五部學說和陽、陰、人對轉理論。他將《永樂大典》中《九章》等十種算經加以整理,撰《迎日推策記》,總結了歷代數學成果。所著《孟子字義疏證》從考據訓詁闡發(fā)“理”、“天道”、“性”、“才”、“道”、“仁義禮智”、“誠”、“權”等儒家哲學范疇的根本意義,以反對“宋以來儒書之言”為主要宗旨。主張情與理和諧,也就是天理與人欲調解得當。情理和諧即宇宙和諧,一個和諧的宇宙是美的世界。清代中后期著名的徽派樸學家還有歙人程瑤田、金榜、汪萊、凌廷堪、程恩澤,績溪人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黟縣人俞正燮。近代經學大師吳承仕為徽派樸學的后繼者,在音韻訓詁和古代名物制度的考辨方面造詣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