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樸學發(fā)展過程

發(fā)布時間:2025-01-26 08:46 信息來源:市志辦 閱讀次數(shù):
字號: 打印 收藏

興起

明末至清康熙、雍正朝是徽派樸學的奠基時期。這一時期由歙縣黃生開其端,婺源江永奠其基。黃生是清代訓詁學復興的先導,黃生有小學著作《一本堂字書》四部,對“六書”多有闡發(fā),每字皆見新義。江永是徽派樸學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雍、乾時期杰出的樸學家,他既博通漢學,又兼重宋明理學,既重考據(jù),又善推理。在音韻學方面,他是清代音韻學審音派的開創(chuàng)者,成就最為卓著。所著的音韻學著作《古韻標準》、《四聲切韻表》、《音學辨徽》廣泛地涉及古音學、今音學和等韻學,并以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構建了他自己獨到的音韻學體系。江永還是清代禮學的一代宗師,他用七年時間對儒家的禮學著作,辨?zhèn)伪瓤保瑢ΧY制作通貫的研究,完成著述《禮學綱目》88卷,自言乃承朱子未竟之志。江永一生著述宏富,列入《四庫全書》的有27部173卷,他畢生不謀仕進,樂育英才,將畢生的學術成果毫無保留地傳給他的學生戴震、程瑤田、金榜等人。這一時期,徽派樸學的治學特點是以小學為根柢,不分門戶,漢宋兼采,說經(jīng)主實證、重考據(jù),尤重從文字音韻角度訓詁名物,在徽派樸學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發(fā)展

清乾隆、嘉慶朝是徽派樸學成熟時期。這一時期以戴震為代表的徽派樸學家群體以他們卓越的學術成就把徽派樸學研究推向極至。成熟時期的徽派樸學家主要有戴震、程瑤田、金榜、洪榜、凌廷堪、江有誥、胡培翚等一大批學者。其中戴震不僅是徽派樸學的杰出代表,而且是清代乾嘉學術的宗師。他們不僅承繼早期徽派治學方法和治學成就,而且進行創(chuàng)新,恢弘發(fā)展徽派樸學。歙縣人程瑤田精通禮制、訓詁、名物之學,其考證名物,亦不拘傳注,而惟是之求,用實物考證古籍,糾正漢儒箋注之誤,著有《通藝錄》42卷。休寧人金榜對“六經(jīng)”、“三禮”深有研究,著《禮箋》3卷,大而天文、地域、田賦、學校、郊廟、明堂,小而車旗、器服之細,詳加考證,使一些難讀難解的禮學典籍,可以為人們讀懂、讀通。戴震的私淑弟子歙人凌廷堪,重視三禮名物制度的考證,從文字學入手,通過文字、音韻來判斷和了解古書的內(nèi)容。他識力精卓,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用了二十余年的時間,著成《禮經(jīng)釋例》,以釋例方式考證古代禮制,大倡禮學的經(jīng)世精神。凌氏的學生,績溪人胡培翚師承老師的禮學研究,精于三禮的考證,著《燕寢考》三卷,《儀禮正義》40卷,他博采鴻儒經(jīng)生的議論,提出自己的見解,被人譽為“二千余歲絕學”。

成熟時期的徽派樸學在小學(語言文字訓詁之學)上成就顯著。繼江永分古韻為13部(不計聲調(diào))后,戴震在考古的基礎上重于審音,提出以陰陽入相配的古韻25部。在上古聲類研究中,江永重于韻而疏于聲,戴震則運用發(fā)音學方法區(qū)分上古聲母,分上古聲類為20位,這在完善古音體系上有著重要的貢獻。在訓詁方面,戴震把古音學應用于探索語言中的聲義關系,提出“轉(zhuǎn)語”理論,為清代訓詁學的發(fā)展奠定科學的基礎。程瑤田則另辟研究文字聲韻之途,撰《果蠃轉(zhuǎn)語記》一部,借釋“蜾蠃”以闡發(fā)音和義通轉(zhuǎn)之理,以“果蠃”為源系連了200多個語詞,開創(chuàng)漢語詞源研究的先河。

徽派樸學雖以考據(jù)而引領乾嘉時期的學術潮流,但并非是僅僅是為考據(jù)而考據(jù),而是旨在從考據(jù)中開出新義理的哲學。戴震建立唯物主義“氣一元論”的哲學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對程朱理學展開全面批判,揭露程朱理學“以理殺人”的本質(zhì),從而把中國自宋明以來的反理學斗爭,推到一個新的階段?;张傻牧x理之學,被戴震之后的徽派樸學家洪榜、程瑤田、凌廷堪相承續(xù)。

成熟時期的徽派樸學具有四大特點:治學具有近代科學的精神,縝密的方法以及有一絲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創(chuàng)立具有樸實學風的考證之學,對訓詁、音韻、算數(shù)、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善惡是非,以及陰陽氣化、道德性命,都能夠探討其原委;由考證帶動語言文字、音韻、訓詁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以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為代表的新義理學,把《孟子》中一些唯心主義的概念、術語、賦予唯物主義的內(nèi)容,以新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取向重新解說儒家經(jīng)典,闡述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精神的哲學思想。

衰落與變革

徽派樸學到了道光后期日漸衰落。作為考據(jù)學,由于日顯繁瑣僵化,只注重文字語言現(xiàn)象的微觀研究,缺乏一種宏大的理論眼光,只把音訓考辨作為學問歸宿的取向,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學術進步。從社會因素看,嘉慶、道光之際,清統(tǒng)治集團日趨腐化,吏治窳敗,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日趨尖銳,加上西方殖民者表現(xiàn)出咄咄逼人的侵略架式,使很多有識之士把眼光投向社會,迫切要求改變脫離社會現(xiàn)實、昧于時務的學風,提倡以學術經(jīng)世,挽救社會危機,今文公羊?qū)W崛起并漸成顯學。樸學在這種內(nèi)外交困的大背景下,走向衰落,已是勢在必然。

晚清徽派樸學的變革,代表人物是歙人吳承仕,他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殿試一等第一名。他精研音韻訓詁及古代名物制度。晚年接受馬克思主義,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研究經(jīng)學和古代歷史,成為我國第一位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經(jīng)學的學者。其成就為徽派樸學研究的更新,打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